篳路藍縷,鋪設一方英才通遠路巴彥淖爾
建校初期的臨河中學校門。
1956年,臨河中學誕生,揭開臨河教育史上新的一頁。第一所中學建成,為臨河地區(qū)的學子鋪設出一條通向遠方的路。
如歌歲月追逐如歌夢想
當新中國跨入1956年,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,興辦各級各類學校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。當年,河套大地百業(yè)俱興,包蘭鐵路全線通車,而臨河地區(qū)解放后入學的第一批小學生也將畢業(yè),迫切需要一所中學繼續(xù)深造。
對此,河套地委決定,在臨河西門劃地300畝,建設“臨河中學”!
1956年5月,臨河中學破土動工。8月,建成校舍6棟,計1478.17平方米。9月1日,由河套行政區(qū)教育處統一考試,擇優(yōu)錄取的第一批初一新生220人入學。
從無到有,臨河一中開啟對一方教育的貢獻。
建校初期,全校從校長、主任,到教師、學生,按照“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”的黨的教育方針,一邊上課,一邊勞動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和每周兩天的勞動時間,扣土坯、背磚瓦、“撿”石頭、壘院墻、蓋教室、建食堂、挖菜窖、修水房,以苦為榮,以苦為樂。1956年,平整校園、修整道路、建設廁所,開墾205畝荒地做校田;1957年至1958年,扣土坯40多萬塊,建起鍋爐房和兩個菜窖,筑校墻1000多延米;1958年,師生還自己動手種植白菜,實現蔬菜自給自足。
師生們用雙手開創(chuàng)良好的學習環(huán)境,也建立了艱苦奮斗、團結奮進的優(yōu)良校風。
盡管環(huán)境惡劣,但是學校領導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始終未變,想方設法找時間保證教學,老師們勤奮苦干,保證備課上課,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提高。教師多數身兼數職,把兼職加課視為黨組織與校領導對自己的信任。
1959年7月,首屆初中生畢業(yè),193人參加了地區(qū)統一升學考試,98%升入高中、師范或其他中專。
同年,開設高中班,招收新生100人。
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學校提倡“敦品勵學,尊師愛生”校訓,各項工作順利推進。
1962年,臨河中學更名為“臨河縣第一中學”,首屆高中畢業(yè)生也于當年畢業(yè),77人參加了高考,有27人考上了大學,升學率達到36.37%,位居全盟之首,涌現出多名優(yōu)秀學生,后來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和國家級勞動模范。
全校師生視勞動為榮,開展“比、學、趕、幫、超”活動,無論是建校勞動還是下鄉(xiāng)支農都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,雖生活艱苦,但精神愉悅,內心充實。
1963年夏天,師生再次一起動手,建設美麗校園,“文山”“武湖”“育英亭”先后建成,不僅提升了學校環(huán)境,更成了臨河縣一道靚麗的風景。
當時的一中師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改變命運創(chuàng)造歷史的奮發(fā)精神,給親歷者及后人深刻的思想啟示。
“我才知道我們的學校是這么大、這么美!當時,我想:除了北京,恐怕我們臨河一中就是世上最美的地方了。校園內四通八達的灰渣路平平整整、干干凈凈,幾排白灰罩面的土木結構教室比縣政府的辦公室還氣派。掩映在綠蔭中的園林球場,每天下午都有球賽。昂首挺胸的劉胡蘭塑像令人肅然起敬。圓如明鏡的育英亭使人如入仙境。登上湖泥堆成的土山,臨河縣城盡收眼底,使人心曠神怡,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慨。春秋季節(jié),整個校園真正是花的海洋!每月一次文藝匯演,令人賞心悅目,真有魯迅當年看社戲之妙趣。各科研組舉辦的知識講座各有千秋,把學生引入知識的海洋。入夜,閱覽室燈火通明,完成作業(yè)的學子伏身書案,閱覽圖書。”這段文字摘錄于臨河一中校友李文奎的《珍貴的記憶》,當時一中的美麗、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,躍然紙上,使人身臨其境。
原一中教師王達仁的筆下,展現了校園秋天的美景:“馬路的西端秋日的夕陽懸掛在天邊,在南歸的雁陣中把余暉照射在一片潔白的房屋、院墻、校舍上。醒目的校牌‘臨河縣第一中學’豎立于西側,使我感到這所學校的純凈和圣潔。庭院中巍巍柳樹已不是搖曳的枝條,眥裂著風雨洗刷的軀干,顯示了時間的久遠;校門西側有可行船的人工湖,湖中涼亭與小橋并立;湖北面的人造假山兀地突起,湖面粼光閃閃,融入校園西邊無數個后套特有的水淖,象萬千面鏡子反射著茫茫原野和蒼蒼天穹。這些景色無不顯示出這里管理者的匠心和求學者的勤奮。臨河一中,古老、潔凈而又清新。”
火樣的激情成就火樣的青春
校長,是學校的靈魂。臨河中學首任校長楊超在學校的建設及優(yōu)良校風的形成方面,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。
楊超,河北饒陽縣楊池村人,1924年出生,1956年7月出任臨河中學校長。
建校伊始,楊超帶領全校師生平整土地,建筑校舍,與大家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,不分彼此。
在學生的眼里,他頭戴一頂草帽,上身穿白色背心,蹲在正在建筑的教室墻基同工人放線、壘磚,常常一干就是半天,儼然是一位建筑師傅。領導帶了頭,群眾有勁頭。全體師生承擔了整地基、擔土、和泥、搬運土坯和磚的任務,各班同學輪流去勞動,大家群策群力,你追我趕,歡聲笑語,響徹校園。
楊超平易近人,清廉簡樸,民主決策,受到師生愛戴。
在校長無私奉獻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帶動下,臨河中學建校一年就開創(chuàng)了尊師、愛校、團結、自奮的校風。
1960年5月,楊超調任巴盟師專任黨委副書記,臨河中學師生依依不舍,幾百人步行相送幾十里。
臨河中學的首任教導主任王榮,在此崗位前后工作19年,為臨河中學嚴謹學風、良好校風的形成,起到了表率和帶頭作用,臨河中學的教學工作、教育事業(yè)得以健康發(fā)展。
還有那一批學識淵博、愛崗敬業(yè)的老師。建校初期,臨河中學教師隊伍雖然人數不多,可是個個以一當十,工作效率高、效果好。如李世蔭老師,博學多才,滿腹經綸,擔任語文、歷史、美術、體育、幾何、手工勞動教材教法、普通話推廣等課程的教學,他精通業(yè)務,講起課來高屋建瓴,舉重若輕,同時講究師生平等,富有愛心,深得學生愛戴。
1966年,經過10年成長的臨河一中已是一所頗具規(guī)模的完全中學。
1.內蒙古社區(qū)報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內蒙古社區(qū)報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內蒙古社區(qū)報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內蒙古社區(qū)報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(qū)報編輯修改或補充。